Pontcysyllte Aqueduct, Great Britain, one of the greatest feats of engineering, spans the Dee Valley and has been in use for over 200 years. The aqueduct i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A second train was sent to pull it to London but was unable to climb a steep incline at Thurrock viaduct.
除了古宅与工业遗址之外,濒危建筑名单也包括交通设施。这是约克郡(Yorkshire)的威克高架桥(Wicker Viaduct)
A viaduct is a bridge composed of several small spans. The term viaduct is derived from the Latin via for road and ductus to conduct something. However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use that term per se, it is a modern derivation from an analogy with aqueduct. Like the Roman aqueducts, many early viaducts comprised a series of arches of roughly equal length. Viaducts may span land or water.
viaduct
n. - 高架橋, 間道, 高架鐵路
日本語 (Japanese) ━ n. 高架橋[道路,鉄道], 陸橋.
der・i・va・tion
━━ n. 誘導; 由来, 起原; 【言】派生.
⇒derive
⇒der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與文化學程 通識課程綱要 |
科目代碼 |
01UG002
| ||
科目名稱(中文) | 臺灣建築文化史 | ||
科目名稱(英文) | The Cultural Derivations of Taiwan Architecture | ||
總學分數 | 2學分 | 每週上課時數 | 2hr |
授課教師 | 黃蘭翔 |
授課教師研究專長與學術領域 | 亞洲建築史 |
符合核心課程領域: |
■ 藝術與美感 | ■ 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 | ■ 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
■ 歷史與文化 | ■ 數學與科學思維 | ■ 科學與生命 |
■ 非核心通識課程 |
課程綱要: |
台灣建築文化可以從底層原住民文化、閩粵漢文化、西方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等四個層面來觀察與分析。
底層的原住民文化並不只是在台灣的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其實在西元紀元前,長江流域以南至東南亞一帶,在中國境內存在漢化之前的干闌構建築文化,閩粵漢建築也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成形的成熟建築文化。
另一方面,從十五、十六世紀以來世界的大航海時期到來,東方國家逐漸被西方殖民帝國所支配。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以後大英日不落帝國的興起,世界 性的殖民與被殖民的結構於焉誕生,日本殖民台灣也是這種背景下所發展的歷史。當時在台灣被興建出來的殖民地建築,雖有日本特殊的殖民統治之經驗,戰後的台 灣也不吝稱其為「台灣近代建築」,但是仍不能掩蓋其「殖民地建築」的本質。
本課程所涉及的學術地理區域不以台灣島為限,將擴展至與台灣建築文化有關的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日本的沖繩都是課程關心的範圍。
二、教學方法與策略:
1、以「老師口頭講課」與「學生期中撰寫小論文」的方式進行。
在課程的前半段,老師將使用實際的案例,說明理解台灣建築文化的基本架構。在期中考試前,選課學生必須根據原住民文化、閩粵漢文化、西方殖民文化、日本殖 民文化四個文化面向,選擇自己所熟悉、有興趣的題目,收集相關文獻,提出在本學期內可完成的約3,000字小論文之題目。
在期中考試結束後,每個學生必須上台公開報告15分鐘,然後進行小論文的修改,在期末時提交期末報告。
2、部落格討論分享 http://www.ntnu.edu.tw/aa/aa5/hcp/01.index.htm
三、教學內容:
週數
|
教學主題
|
一
| 台灣建築文化概論:「回顧台灣建築與都市史研究的幾個議題」等 |
二
| 底層建築文化:『古代中国と倭族─黄河・長江文明を検証する─』 |
三
| 底層建築文化:「臺灣閩粵建築『燕尾』屋頂形式之文化性思考」等 |
四
| 底層建築文化:「『干闌』式建築的考古研究」等 |
五
| 既有的台灣閩粵漢人建築的研究動向 |
六
| 閩粵漢人的風水觀:「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營的影響」 |
七
| 閩粵建築的分佈:日本大佛樣式的源流 |
八
| 閩粵建築的分佈:越南建築 |
九
| 期中考試並繳交期末報告小論文題目 |
十
| 閩粵建築的分佈:越南建築 |
十一
| 閩粵建築的分佈:檳城、麻六甲 |
十二
| 閩粵建築的分佈:沖繩(琉球) |
十三
| 日本殖民建築:日本近代建築 |
十四
| 日本殖民建築:在台灣的日本近代建築 |
十五
| 日本殖民建築:在台日人宿舍 |
十六
| 清代至日治的佛教建築 |
十七
| 戰後的建築發展 |
十八
| 期末考試(繳交期末報告小論文) |
學期中考試30%
期末考試30%
期末報告40%
五、參考書目:
1. 黃蘭翔,1993,『台湾都市の文化的多重性とその歴史的形成過程に関する研究』,439頁,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大學院建築學第二專攻博士論文。
2. 黃蘭翔,1997年12月,〈回顧臺灣建築與都市史研究的幾個議題〉,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百年與回顧研討會論文集》,頁181-21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 安志敏,1963年,「『干闌』式建築的考古研究」,收錄於《考古學報》1963年第2期。
4. 鳥越憲三郎、2000年1月、『古代中国と倭族─黄河・長江文明を検証する─』、東京:中公新書1517。
5. 千々岩助太郎、1960年3月初版/1988年6月第2刷、『台湾高砂族の住家』、台北:南天書局。
6. 黃蘭翔,1998年2月,「臺灣閩粵建築『燕尾』屋頂形式之文化性思考」,田中淡,《中国科技史の研究》,頁205-245,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7. 黃蘭翔,2002年3月,「干闌構建築在北、東台灣原住民分佈的範圍及其脈絡關係之探討」,《新史學》第13卷第1期,頁1-70。
8. 關華山,「阿里山鄒族的傳統家屋與其變遷」,『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頁119~166。
9. 黃蘭翔,1997年12月版(實際出刊1999年6月),「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營的影響」,《臺灣史研究》4卷2期。頁57-88。
10.黃蘭翔,2000年12月,「以『風水』觀點論客家人的住家環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90。
11.關華山,1992年2月,『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書局。
12.傅熹年,1981年,「福建的幾座宋代建築及其與日本鐮倉『大佛樣』建築的關係」,《建築學報》第4期,1981年。
13.田中淡、1988年、「中国建築史からみた『大仏様』」、『1988年度日本建築学会大会(九州)建築史、意匠部門;大会協議会資料』『大仏様の源流を求めて』。
14.黃蘭翔,1998年10月,〈越南會安與臺灣鹿港傳統店屋建築之比較〉,PROSEA Occasional Paper No.24。
15.黃蘭翔,2002年8月,〈檳城邱公司宗族聚落實質空間的特質之分析〉,《亞太研究通訊》(原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17期,第32-45頁。(本 文於2002年5月1日,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共同主辦「區域研究與社會學對話:對亞太研究未來方向的啟示」國際研討會上宣讀 過)。
16.黃蘭翔,2005年10月,〈沖繩群島與澎湖群島傳統建築聚落之比較〉,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編,《第九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17.黃蘭翔,1997年12月,〈順化傳統古建築的特徵〉,《城市與設計》2卷3期,頁97-141。
18.黃蘭翔,1998年6月,〈十九世紀越南國都順化的城市規劃初探〉,《文史哲學報》48期,頁1-40。
19.藤森照信、1988年1月初版/1991年7月第8刷、「西洋館の受け入れ方」、東京大学出版会、『異文化への理解』。
20.黃蘭翔,1999年4月10日,「日治初期都市空間結構中的「圓山公園」之意義」,臨濟護國禪寺、臺灣科技大學、內政部合辦「都市、佛教與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
21.黃蘭翔,1999年5月,「昭和初期在台日人殖民地官僚住宅之特徵」,《臺灣史料研究》第13期,頁119-153。
22.黃蘭翔,1996年12月,「花蓮日本官營移民村初期規劃與農宅建築」,《臺灣史研究》3卷2期,頁47-87。
23.掘込憲二、「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頁65-95。
24.李乾朗,1980年12月,『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雄師圖書。
25.李乾朗,1994年11月,『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台北:室內雜誌。
26.傅朝卿,1999年12月,『台灣建築:日治時期(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27.黃俊銘,2004年6月,『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向日葵文化。
28.台湾建築会、1929年3月~1944年12月、『台湾建築会誌』、1輯1号-16輯2・3号、台北 : 台湾建築会。
中央谷地為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濕潤涼爽。北部雨量較多,南部較為乾燥。西班牙與墨西哥統治時期,這裡本來是半沙漠地帶,只能作為畜牧用地,後來由於加州水道系統(California Aqueduct)的興建,使得中央谷地搖身一變成為美國重要的農業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