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築島謙三《「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上)(下)》2000/2008.The Kimono Mind: An Informal Guide to Japan and the Japanese By Bernard Rudofsky


這本築島謙三《「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上)(下)》出版於2000,然而,許多後來的日本論沒包括,

The Kimono Mind: An Informal Guide to Japan and the Japanese Tapa blanda – 1 Julio 1982

 頁數:331,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作者:[日]築島謙三,譯者:汪平黃博, ...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分析、歸納、總結了旅日外國人眼中的日本人觀和一段時期以來日本人眼中的日本人觀。本書所選取的人物跨越了從織豐時代到現代長達四五百年的時期,涵蓋了學者、商人、政治家等多種人群,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盡管本書作者在序章中說道:「我的目標不只是回顧『別人怎樣看日本人』。」但即便僅將本書看做描寫日本人論歷史的書,就已頗具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作者對每個人物的日本人觀均加入了自身的見解和評價,正確與否姑且不論,其方法論對我們了解、認識日本人應該有所啟發。任何人或事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都是不一樣的。對日本、日本人的認識也是這樣。日本在變化著,日本人也在不停地改變著,同樣,處在變化中的我們看日本的眼光也在變化。總之,我們不能忽略變化的影響。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在動態中把握認識對象的特性。所以,斷定一個民族是好或是壞、是善或是惡,這樣的認識方法都太過簡單而幼稚了。民族的特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絕對的是我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不斷發現。
 

目錄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上)
——從沙勿略到幕府末期——
前言
譯者前言
序章——讀《日本人論》
鎖國之前
F. 沙勿略
L. 弗洛伊斯
J. 羅德里格斯
A. 希隆
W. 亞當斯(三浦按針)
F. 卡隆
鎖國期間
E. 肯普費爾
C. P. 岑貝爾格
I. 泰勤格
H. 茲弗
P. F. 希波爾特
日本的文人們
鎖國結束之後
R. 阿禮國
文獻
「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下)
——從福澤渝吉到現代——
明治時代
福澤渝吉
E. 貝爾茲
三宅雪嶺
新渡戶稻造
L. 哈恩(小泉八雲)
芳賀矢一
大町桂月
大正時代
夏目漱石
權田保之助
昭和時代——昭和二十年以前
B. 陶特
和哲郎
三木清
長谷川如是閑
昭和時代——昭和二十年以後
從社會看日本人
從語言看日本人
從心理看日本人
從文化比較中看日本人
回顧日本人論——末章
持續的日本人的特性——昭和二十年以前
日本人變了嗎——昭和二十年之後
文獻
後記
 

對中國與其東方鄰國日本,我們往往喜歡用「一衣帶水」來形容,指的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地緣距離和相互之間依存的關系。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則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就有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海上求仙到日本的傳說。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交往不絕,特別是唐高僧鑒真和尚的東渡,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刻畫下了濃墨重彩。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的許多典章制度、風物民俗等都有取法華夏文化的痕跡,所謂「和魂漢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全面師法西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文化取向上則要「脫亞入歐」,一時被稱為蕞爾小島的日本,物阜民豐,國勢強盛,在東方國家中第一個完成了近代化的轉型而忝為列強。而其時的中國,則是積貧積弱,國勢衰微,於是一大批有識之士東渡日本,欲從「同文同種」的鄰國汲取強國的良方。但從晚清至近現代,以前的「學生」欺負了「先生」,日本的擴張主義和軍國主義政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八年的全民抗戰和艱難困苦之後,中國人對日本的一切自然都持排拒之態。而在「二戰」後的衰墟上,日本又在經濟上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文化上則受歐美文化影響至巨。但值得關注的是,走進全球化的東亨日本卻沒有真正失卻自身的民族文化之魂。

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但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了解上,卻呈現出一種非對稱性:日本對中西優秀文化采 取的是「鯨吞」式文化輸入方式,再加以本土的改良,消化,為我所用。而近現代以來,我國的文化思想界對東西方文化采取的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對西方文化信奉的是「文化仰視」(「全盤西化」論為其代表),而對東洋文化則是另一種「文化俯視」,以為曰本的一切皆來自中土,故在知識界殘留一種文化自大和自戀的弊病,正如近人戴季陶所言,日本已把中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千百次,而我們自己對日本文化則不甚了了。這實際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的余韻流響。反映在文化出版界,對西方文化著述的譯介可謂疊床架屋,品種眾多,而對日本研究著述的引進譯介,卻是門庭冷落。其實,我們若是真正走近日本,就可知曉日本文化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礎上,具備自身的文化特質。事實上,九世紀末遣唐使終止之後,中日兩國之間基本上中斷了官方往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相應減弱,而獨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即所謂「國風文化」日漸發展;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更是不遺余力地「向西看」。因此,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雖然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說中曰兩國的文化形似而神不似也不為過。所以,我們要想深入地認識了解日本文化,就得從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開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文化的輸入和了解絕不能再「厚此薄彼」。固然,今天仍然有少數日本右翼分子試圖用卑劣的手段掩蓋那段令大和民族蒙恥的血腥史實,但我們還是應該以宏闊的歷史氣度、開放的文化心態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因為要固守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不能單面守護自己的文化母體,而是要積極了解異域文化,吸收和借鑒異質文化的精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001年12月7日,南京大學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下設的「日本學術譯叢編輯部」致力於譯介日本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中專門設置了「廣松哲學系列」,所譯著作在中國哲學界已經引起了強烈反響。不過這次的譯叢「看東方:日本社會與文化」與之有較大的不同。如果說「廣松哲學系列」目的在於譯介前沿性學術成果的話,那麽此譯叢在選書時看重的則是知名度、影響力和可讀性。也就是說,這是一套針對一般讀者而非專業讀者的譯叢。所譯介的七種圖書,都是由日本著名學者撰著的論述日本文化的專業著作。內容涉及日本的意識構造、風土人情、國民性格、文化特征等。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一本為大家熟知的分析日本國民性的經典著作。她的異域文化背景和獨到的研究視角是對日本國民和文化性格的一次本質探析。而日本本土學者撰寫的類似的著作,則給我們提了一種新的研究視域——這種交叉的學術視野可以多棱鏡地折射日本社會與文化。當然,其中的褒美和謚惡,則要靠讀者的明鑒了。

感謝「中心」同仁和南京大學日語系年輕俊彥們的支持。為了全方位地介紹日本文化,我們後續還會有日本現當代文化譯著的出版,敬請讀者期待。

張一兵
2007年11月於南京大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