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Yours Truthly. a shame (十三維度)



It’s a shame


中国香港泳總會長王敏超月初接受港台訪問,談及何詩蓓在巴黎奧運獲銅牌,稱結果令人開心,但也有些少遺憾,「少少遺憾佢係第三。」(注1)此番「遺憾論」一出,大眾紛紛炮轟王敏超,何詩蓓及她的教練Tom Rushton均感不悅,何認為「不是好的評論」,教練也對王的言論「有點失望」。


事件發酵近一星期,以為完了?誰知道死不認錯的old seafood,居然一拍腦袋,想到將責任推給記者,前天對《香港01》說:「個教練鬼佬,鬼佬睇埋啲唔正當嘅鬼佬嘢。」所謂「唔正當嘅鬼佬嘢」,原來指《南華早報》。


王敏超說,自己最初用中文受訪,但《南華早報》卻「亂咁譯」、「離哂譜」,又說泳總已去信要求對方澄清事件,目前與該報正在「砌緊」云云(順帶一提:何詩蓓是懂中文的,她為免有什麼誤會,早已聽過王敏超訪問的原聲錄音了)。


我本來沒興趣談這件事,但聽見王敏超這樣說,反而好奇《南早》翻譯有幾「離譜」,於是馬上找來看看。8月1日《南早》報道的標題是:


Hong Kong fury after local swim chief calls Haughey’s Olympic bronze ‘a shame’


內文如此翻譯王敏超的「遺憾論」:


“I am happy we finished third, but of course I have regrets,” Wong said in a radio interview afterwards. “It’s a shame she only ended up with bronze.”⁠(注2)


比較文首引述的中文訪問,這個英譯也許未算完美,但大致沒有錯,怎能說「亂咁譯」呢?有趣的是,王敏超向《南早》投訴後,報道果然「修正」了,例如原標題的「a shame」改成「a regret」:


Hong Kong fury after local swim chief calls Haughey’s Olympic bronze ‘a regret’


內文翻譯同樣把「敏感字」一樣的「 a shame」移除,改為「a bit regretful」:


“I am happy we finished third, but of course I have regrets,” Wong said in a radio interview afterwards. “It’s a bit regretful she only ended up with bronze.”(注3)


看了這改動,我開始懷疑王敏超是否誤會「shame」的意思,以為《南早》把「遺憾」譯成「羞恥」——如果王敏超真以為英文是「獲銅牌是羞恥」,也難怪他會指責《南早》「離晒譜」了。


不用古德明老師告訴你,也知道在現代英語中,shame作「羞恥」解的時候是不可數名詞,前面不加「a」,如果加了「a」,即可數名詞,那就表示「令人遺憾或惋惜的事」。換言之,「a shame」和「a regret」根本同一意思,何錯之有?


以「shame」字表示「regret」,據我所知,至少可上溯至400多年前莎士比亞寫的十四行詩。莎翁十四行詩集第34首有一句:


Nor can thy shame give physic to my grief


這行詩,不少注者都把「shame」字解作「regret」(例如史丹福大學英語教授、莎士比亞學者Stephen Orgel編的企鵝版《十四行詩》就是這樣解讀),可見「shame」此用法源遠流長。大概在十九、二十世紀,「What a shame」、「It’s a shame」的講法越趨普遍,大家都明白是「真可惜 / 遺憾」的意思。我一直以為這是中學程度英文。


查一查王敏超背景,1952年出生,喇沙畢業,在美國Armstrong University工商管理系取得榮譽學士,又在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學院讀工商管理碩士。傳統名校畢業,留學美國,沒理由連「a shame」解「遺憾」也不懂吧?但如果懂,為什麼又要求《南早》更改那些翻譯無誤的字呢?


整件事最令人「遺憾」的,莫過於王敏超沒解釋《南早》翻譯到底如何「離譜」,以及《南早》居然要向一個文盲讓步。


(注見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南華早報IG翻攝


 「Yours Truly」隱藏了什麼意思?


近日蘋果官網發佈 iOS 18 介紹頁面,英文slogan是幽默機智、一語雙關的「Yours. Truly.」,但橘越淮而為枳,這妙語一翻成中文就lost in translation。台、港、中三地譯法都很彆扭,令人啼笑皆非:港譯「徹底,非常你」、台譯「真的,就很你」,中国大陸則譯「真的很你」。乍看之下,根本不知所云。


為什麼這樣難譯?「Yours truly」是英文書信結尾敬語(valediction),中文能夠對應的自然是信末的申悃語(「肅此」、「耑此」等)和問候語(「敬請鈞安」、「順頌台祺」,或簡單一句「祝好」等),可惜這些信尾敬辭並無任何接近「yours truly」的字眼,所以嚴格來說是不可譯的。


這裏既然講起「yours truly」,不妨也談談它和「yours sincerely」、「yours faithfully」等套語的意思及歷史。這些書信結語,香港小學英文課已經教了,但應該沒有多少老師會詳細解釋「yours(你的)」為什麼要這樣說。


十八世紀前,英國人在書信結尾都會循例謙虛一番,自稱「(I am)your most humble servant」、「your most affectionately humble servant」、「your most sincerely obedient servant」等等。但踏入十八世紀後,大家逐漸厭倦這種水蛇春咁長的公式套語,於是各式「縮寫」或代用語便應運而生。


例如十八世紀英國文壇祭酒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的書信中,結語有時會寫足「I am, dear Sir, your most humble servant」整個句子,有時則僅寫「I am, dear Sir, your most, &c.」,那個「&c.」就是我們今天寫的「etc.」,即拉丁文「et cetera」(以及其他)的簡寫。


「I am your most, &c.」(我是你最及其他)一句,大家現在看到自然如墮霧中,不知所云,但當年英國人見慣見熟,肯定知道「&c.」代表的就是「humble servant」、「affectionately humble servant」、「sincerely obedient servant」之類的客氣話。


跟「&c.」類似的濃縮版信尾敬語,當然就是流行到今時今日的「yours sincerely」了。當中的「yours」如上所述,就是「your most humble servant」之類的代稱。據學者考查,當初最常用於家人、朋友間通信的結尾敬語不是yours sincerely,而是感情更豐富的yours affectionately或affectionately yours。


「Yours…」這新式套語之所以流行,取代老派長句,當然需要那時代的名人加持,例如詩人Alexander Pope(1688–1744)和John Gay(1685-1732)都是使用「yours…」的先鋒,跟他們通信的又不乏才子鴻儒,這群人寫信時用多了,公眾自然爭相仿效。如是者過了一兩個世紀,大多數人早已忘記為什麼要寫「yours」了。


由於「yours」一字隱含的階級味濃,在現代人來說是自貶得過份,彷彿中文說「不勝犬馬怖懼之情」,浮誇到令人尷尬,所以有些明白箇中歷史的人已刻意省掉「yours 」,只寫「sincerely」。


回到蘋果官網slogan的問題,兩岸三地的官方中譯實在太匪夷所思,完全不像人話。撇開一語雙關不談,粗略達意的譯法其實也有很多,例如「真的屬於你」、「真合你意」等等,大概也勝過「徹底,非常你」、「真的很你」吧。說話本來就忽中忽英的香港,我認為甚至不必翻譯,何不直書「Yours. Truly.」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蘋果官網

沒有留言: